武韵匠心铸传奇:高晓阳的双截棍之路与武术传承使命

在山西这片浸润着千年武术文化的土地上,高晓阳的名字早已与双截棍的灵动刚猛、武术传承的坚守执着紧密相连。从黄土高原的习武少年到响彻国际的“双截棍王”,从武术技艺的追求者到传统文化的传播者,他用数十年的坚守,在棍影风声中书写了一段属于武者的传奇。



 

初遇武术:黄土高原上的“棍法少年”

 

高晓阳与武术的缘分,始于路边捡到的一根双截棍。自幼受晋地武术文化熏陶,他对传统武术有着近乎本能的热爱。“小时候看电影《精武门》、电视剧《李小龙传奇》,一招一式都透着力量,总想着自己也能有那样的身手。”这份朴素的向往,成了他武术之路的起点。


接触双截棍纯属偶然。少年时,一段李小龙双截棍表演的影像让他深深着迷——那看似简单的两根短棍,在武者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刚柔并济、快慢相间,既有传统武术的沉稳,又有现代格斗的凌厉。“当时就觉得,这就是我要追寻的东西。”

然而,初学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。没有专业教练指导,他就对着影像一遍遍模仿;没有趁手的器械,就用木棍自制双截棍;为了纠正一个动作,常常在院子里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,手臂被棍体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是家常便饭。“最苦的时候,连握笔都觉得疼,但只要拿起双截棍,就什么都忘了。”正是这份痴迷与韧劲,让他在自学中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技法体系,为日后的成就埋下伏笔。


 


淬火成钢:从赛场夺冠到国际扬名

 

2014年,是高晓阳武术生涯的“爆发年”,也是他多年积累的厚积薄发。这一年,他站上武汉国际双截棍王挑战赛的赛场,面对来自全球的顶尖高手,他沉着应战,将多年苦练的技法融入实战——快速旋转的棍法如疾风穿林,精准有力的击打似雷霆落地,最终一举斩获两项冠军。


“站在领奖台上时,手里的金牌沉甸甸的,那是对所有汗水的最好回报。”回忆起夺冠瞬间,他仍难掩激动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为了这场比赛,他赛前三个月每天训练超12小时,甚至因过度疲劳在训练中晕倒,醒来后却第一时间拿起双截棍继续练习。

 

此次夺冠不仅让他一战成名,更开启了他的“荣誉之年”:辽宁阜新授予他“优秀教练员”称号,河南电视台、南阳《宛都播报》等多家媒体接踵而至的专访,让“高晓阳”这个名字走出山西,被更多人熟知。而真正将他推向国际舞台的,是2015年香港第十三届“新獬豸杯”赛事——面对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选手,他以一套融合晋地武术精髓与现代格斗技巧的双截棍表演,征服了评委与观众,摘得“世界冠军”桂冠,成为该赛事史上首位来自山西的双截棍项目冠军。




传承坚守:以武为媒,播撒文化火种

 

“练武不止于赛场,更在于传承。”这是高晓阳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14年起,随着知名度提升,他开始投身武术教育,从吕梁山区的公益课堂到太原的专业训练场,他教过的学生上至六旬老人,下至几岁孩童。“很多农村孩子没见过专业器械,我就带着自己的双截棍跑遍周边村镇,只想让他们知道,武术不只是电视里的表演,更是能强身健体、磨砺意志的文化。”

 

这份坚守让他收获了“优秀教练员”的诸多荣誉,更让他意识到:武术传承需要平台。2018年,他牵头创办山西高氏武术总会,将晋地传统武术与现代教学体系结合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武术爱好者。同年,他被世界高氏武术联盟评为“高氏新一代双截棍王”,并获授“八段(白银武神)”段位,这份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,更是对他传承武术文化的褒奖。

 

近年来,他的脚步越走越远:2023年,迪拜新闻媒体专程为他拍摄专题片,将中国双截棍文化推向中东;2024年,他在太原成立“世界武术书画家联会驻太原武术训练基地”,让武术与书画艺术跨界融合,探索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。“武术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能让更多人通过双截棍了解中国文化,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


从黄土高原的少年到国际赛场的冠军,从技艺追求者到文化传播者,高晓阳的每一步都离不开“坚守”二字。如今,他仍在武术传承的路上步履不停,正如他所说:“棍法有尽头,传承无止境。只要能让武术文化薪火相传,我愿做那执棍前行的赶路人。”


编辑:高鹏、建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