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唐时期,曾任著作佐郎的大诗人杜审言有一首唱和好友陆姓县丞的诗,被明朝诗评家胡应麟《诗薮》誉为“初唐五言律第一”。
这就是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:
独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。
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。
淑气催黄鸟,晴光转绿蘋。
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巾。
杜审言(约646~708)是诗圣杜甫的爷爷,杜审言的长子叫杜闲,杜闲的长子是杜甫。杜甫是杜审言的长房长孙。杜甫家的先祖可上溯至东汉大儒杜预和汉武帝时期的御史杜周。顺便说一句,杜预也是杜牧的祖先,当然杜预和杜甫隔了四百多年,跟杜牧更隔了五百余年。
诗题中的“晋陵”,即今天的常州。“陆丞”指的是杜审言一位姓陆的友人,时任晋陵县丞。而杜审言当时就在毗邻晋陵的江阴任县丞,两人常互动。可惜的是,陆丞写的《早春游望》已失佚,但杜审言和诗中“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巾”的“古调”就指的是陆丞的《早春游望》。杜审言一看就被打动,引发归思,竟至于要泣下沾巾了。
杜审言的精工诗笔开启了唐代酬唱的先声,这种通过互赠诗歌建立的情感共鸣,成为唐代酬唱诗最初的动人模式。
虽然陆丞这首诗已失佚,作者也没有多少史料可资查阅,但我们不难猜测,《早春游望》应该描绘了江南的早春风光(晋陵、江阴同在江南且毗邻)。杜审言和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此作了呼应。首联抒发了宦游之人对物候变化的敏感,尾联暗含对陆丞诗的赞美:我这个历经多次贬谪的宦游之人,对物候节气每一次细微变化都很敏感,而你的大作更触发了我的思乡之情。杜审言虽然25岁(唐高宗咸亨元年即670年)就中了进士,但仕途蹉跎,任过蜀州县尉、江阴县丞、洛阳丞;因惹事被贬吉州司户参军;后被武则天召回任著作佐郎、迁任膳部员外郎;神龙初年又因张易之兄弟的牵连被流放到峰州;遇赦被召回,任国子监主簿、修文馆直学士。杜审言一生狂傲,曾言:“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,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”;临终前仍对好友宋之问说:“吾在久压公等,今死固大慰”。不管人们对他的性格如何评价,单就诗作而言,他与宋之问是唐代“近体诗”的奠基人,且其声名更在宋之问之上。杜甫也曾自豪地赞誉祖父的艺术成就:“吾祖诗冠古”。今天这首和诗就是杜审言的代表作之一。
顺便提一下,有不少学者分析推断王勃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就是写给当时赴任蜀州县尉的杜审言的(虽然不能确证,但是我也看到许多有力的证据。这是另一个话题,以后有空再聊)。
说起唐代诗人的唱和,不能不提到李白与杜甫。
天宝三载(744),44岁的李白(701~762)与33岁的杜甫(712~770)在洛阳相遇,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友谊篇章。豪放不羁的"诗仙"与沉郁顿挫的"诗圣",用诗歌谱写了盛唐最璀璨的双星对话。
李白赠杜甫的《戏赠杜甫》生动记录了他们交往的趣景:
饭颗山头逢杜甫,头戴笠子日卓午。
借问别来太瘦生,总为从前作诗苦。
而《沙丘城下寄杜甫》则蕴含着深沉的思念:
我来竟何事?高卧沙丘城。
城边有古树,日夕连秋声。
鲁酒不可醉,齐歌空复情。
思君若汶水,浩荡寄南征。
此外,李白尚有《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》诗。当时李白杜甫高适同游山东,杜甫提前告别李、高,前去长安欲求功名,李白写此诗送别杜甫:
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。
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。
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。
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。
李白感叹友人各自奔赴前程、四处飘零,期待再能与杜甫同游同饮。
其时的杜甫还是李白的小迷弟,对李白很是倾慕折服,感情深厚。一朝分离,关山阻隔之下,他对李白的思念更为绵长深切。
在《春日忆李白》中他写道:
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。
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。
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
何时一樽酒,重与细论文。
杜甫对李白真是上头啊,不仅春日忆,而且冬日怀,且看他的《冬日有怀李白》:
寂寞书斋里,终朝独尔思。
更寻嘉树传,不忘角弓诗。
短褐风霜入,还丹日月迟。
未因乘兴去,空有鹿门期。
李白758年因投奔永王李璘事而被流放夜郎,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,积思成梦写下《梦李白二首》,字字泣血且名句迭出。第一首写初梦李白时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;第二首写梦中所见到的李白形象,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。杜甫与李白形离神合、肝胆相照、互劝互勉、至情交往的深厚友谊充溢诗中。
其一:
死别已吞声,生别常恻恻。
江南瘴疠地,逐客无消息。
故人入我梦,明我长相忆。
恐非平生魂,路远不可测。
魂来枫林青,魂返关塞黑。
君今在罗网,何以有羽翼?
落月满屋梁,犹疑照颜色。
水深波浪阔,无使蛟龙得。
其二:
浮云终日行,游子久不至。
三夜频梦君,情亲见君意。
告归常局促,苦道来不易。
江湖多风波,舟楫恐失坠。
出门搔白首,若负平生志。
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。
孰云网恢恢,将老身反累。
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。
此外,杜甫还有一首《赠李白》:
二年客东都,所历厌机巧。
野人对腥膻,蔬食常不饱。
岂无青精饭,使我颜色好。
苦乏大药资,山林迹如扫。
李侯金闺彦,脱身事幽讨。
亦有梁宋游,方期拾瑶草。
这时的李白已被赐金放还。杜甫写了这首《赠李白》,赞美李白的高洁志向,表达自己对污浊尘世的愤恨,愿意跟随李白一同游历、归隐。
这些诗作不仅见证了两人的深厚情谊,更展现了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超凡的艺术造诣。
诗酒风流的李白与知己崔宗之的唱和相对而言并不为大家所熟知,我们也介绍一下。
出身唐代望族“博陵崔氏”的崔宗之,名“成辅”,字“宗之”。他是宰相崔日用的儿子,还与贺知章、李白、张旭等同列“饮中八仙”。袭封齐国公,历任左司郎中、侍御史。他与李白意气相投,在其《赠李十二白》中赞叹:
李侯忽来仪,把袂苦不早。
清论既抵掌,玄谈又绝倒。
分明楚汉事,历历王霸道。
担囊无俗物,访古千里馀。
袖有匕首剑,怀中茂陵书。
双瞳夹镜月,两鬓堆雪丝。
李白以《酬崔五郎中》回赠,记述二人诗酒相得的情景:
朔云横高天,万里起秋色。
壮士心飞扬,落日空叹息。
长啸出原野,凛然寒风生。
幸遭圣明时,功业犹未成。
奈何怀良图,郁悒独愁坐。
杖策寻英豪,立谈乃知我。
崔宗之在家族中排行第五,且曾任尚书礼部员外郎、礼部郎中等职,故李白称他“崔五郎中”。
这种世族子弟与诗家之间的精神共鸣,展现了唐代文人超越阶层的心灵相契。
而杜甫与高适的患难之交在他们的酬唱中有深切的体现。上元二年(761年)的人日那一天(农历正月初七),高适在蜀州写下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(杜甫在家族中排行第二,且曾任左拾遗,故高适称他“杜二拾遗”),表达对老友的牵挂:
人日题诗寄草堂,遥怜故人思故乡。
柳条弄色不忍见,梅花满枝空断肠。
身在南蕃无所预,心怀百忧复千虑。
今年人日空相忆,明年人日知何处?
一卧东山三十春,岂知书剑老风尘。
龙钟还忝二千石,愧尔东西南北人。
当时杜甫流落成都,高适(约706~765)任蜀州刺史却无力相助,诗中充满无奈与忧思。杜甫直到高适去世五年后才见到此诗,含泪写下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》(高适时任蜀州刺史,故杜甫称其“高蜀州”):
自蒙蜀州人日作,不意清诗久零落。
今晨散帙眼忽开,迸泪幽吟事如昨。
呜呼壮士多慷慨,合沓高名动寥廓。
叹我凄凄求友篇,感时郁郁匡君略。
锦里春光空烂熳,瑶墀侍臣已冥莫。
潇湘水国傍鼋鼍,鄠杜秋天失雕鹗。
东西南北更谁论,白首扁舟病独存。
遥拱北辰缠寇盗,欲倾东海洗乾坤。
边塞西蕃最充斥,衣冠南渡多崩奔。
鼓瑟至今悲帝子,曳裾何处觅王门。
文章曹植波澜阔,服食刘安德业尊。
长笛谁能乱愁思,昭州词翰与招魂。
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五年(770),离高适赠诗(761)已九年,而距高适去世(765)也已五年(所以诗题中有“追酬”和“故”字)。杜甫的悲伤落寞可想而知!他哀叹"今晨散帙眼忽开,迸泪幽吟事如昨",怨嗟高适壮志未酬,痛惜其离世,并感怀个人的漂泊与国势的动荡。
这首诗也成为乱世友情的不朽见证。
历代都有学人研究、推测,想知道为何杜甫九年后才见到、酬答高适这首诗?高适这首诗是杜甫在翻检自己的书籍文稿时发现的,当年肯定是收到了的。按唐时文人惯例,友人寄诗,理应酬答,何况杜甫与高适有几十年的友情。有学者根据杜甫高适两人的其他酬唱诗,分析他们当时的境况和情绪,再考虑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以及与其他诗人的关系等等因素,认为杜甫高适之间可能产生了误会,以致杜甫当时没有酬答。我不作猜测,我更愿意从这两首诗里去感受。我想,高适临终时对杜甫一定是挂念且歉疚的,也会疑惑为何杜甫一直不作酬答。而杜甫对高适即便有过不快也已释然、理解、原谅了,九年后的酬答足以说明一切。
中唐的元白唱和与刘白赠答也是史上佳话。
元稹与白居易
元和四年(809),元稹(779~831)贬谪江陵,白居易(772~846)写下情深意切的《梦微之》(元稹字“微之”):
晨起临风一惆怅,通川湓水断相闻。
不知忆我因何事,昨夜三回梦见君。
元稹以《酬乐天频梦微之》相答:
山水万重书断绝,念君怜我梦相闻。
我今因病魂颠倒,唯梦闲人不梦君!
一个是“一夜三梦君”,一个是“梦闲不梦君”,无论故人入梦,还是想梦偏偏梦不着,都催人泪下啊!这种以梦寄情的唱和,将友情的抒写推向新的深度,既有艺术上的巧妙构思,更是情感的沉郁宣泄。
刘禹锡与白居易
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(772~842)结束二十三年贬谪生涯返回洛阳,与白居易初逢于扬州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:
为我引杯添酒饮,与君把箸击盘歌。
诗称国手徒为尔,命压人头不奈何。
举眼风光长寂寞,满朝官职独蹉跎。
亦知合被才名折,二十三年折太多。
白居易赞刘禹锡“诗称国手”,对其二十三年“命压人头”的贬谪漂泊深表同情和不忿。
刘禹锡回赠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: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尾联“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”感谢白乐天的慰藉;颈联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,更成为千古名句。
这两组唱和情感真挚,也折射出中唐士人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。
晚唐杜牧与张祜
张祜《江上旅泊呈杜员外》:
牛渚南来沙岸长,远吟佳句望池阳。
野人未必非毛遂,太守还须是孟尝。
大概是说,我从牛渚山那边向南而来看你,沿途江岸曲折漫长。我吟着诗句,眺望远处的池州(因为你在那里任刺史啊)。我这个山野之人,虽然没有毛遂那样的才华,还是希望太守(指杜牧)像孟尝君那样好客(赏识我)。”
张祜才华横溢,人称“张公子”,其《宫词》二首及《题金陵渡》(“金陵津渡小山楼,一宿行人自可愁。潮落夜江斜月里,两三星火是瓜州。”)都很有名。宰相令狐楚曾向唐宪宗推荐张祜,宪宗征求元稹的意见,元稹可能出于妒忌,说张祜的诗虽然不错但属于雕虫小技,胸怀不够广阔,若皇上过于拔擢恐怕影响社会教化,宪宗遂没有任用张祜。因元稹的排挤,加上白居易荐徐凝而屈张祜,张祜失意居淮南,心情落寞苦闷,去池州看望杜牧,舟行途中给杜牧写了这首诗。
杜牧《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》:
七子论诗谁似公,曹刘须在指挥中。
荐衡昔日知文举,乞火无人作蒯通。
北极楼台长挂梦,西江波浪远吞空。
可怜故国三千里,虚唱歌辞满六宫。
杜牧高度肯定了张祜的才华,尾联尤其赞赏了张祜的《宫词》(张祜的宫词有两首。其一“故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。一声何满子,双泪落君前。”更有名)除此之外,杜牧还陪同张祜重阳日登上池州齐山,并写下佳作《九日齐山登高》,诗中对张祜也有劝慰。当时杜牧的诗名已很响亮,仍然对前辈诗人张祜尊重有加。
晚唐皮日休与陆龟蒙,并称“皮陆”。皮日休(约838~883,字袭美),咸通十年(869)任苏州军事判官(一说刺史),而陆龟蒙(?~881,字鲁望)本为苏州人,其时隐居在甪直(现在的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),二人结识,始以江南山川风物为题酬唱,二人诗酒自娱且互娱,留下大量的唱和之作(比如二人结识的次年,皮日休即作了《太湖诗二十首》,而陆龟蒙则逐首奉和),都收于他俩合编的《松陵集》中。他们的唱和不啻隐逸生活的牧歌。我们今天只选几首略加介绍。
皮日休作《春夕酒醒》:
四弦才罢醉蛮奴,醽醁馀香在翠炉。
夜半醒来红蜡短,一枝寒泪作珊瑚。
陆龟蒙以《和袭美春夕酒醒》相酬:
几年无事傍江湖,醉倒黄公旧酒垆。
觉后不知明月上,满身花影倩人扶。
皮日休《钓侣》:
严陵滩前似云崩,钓具归来放石层。
烟浪溅蓬寒不睡,更将枯蚌点渔灯。
陆龟蒙《和袭美钓侣》:
雨后沙虚古岸崩,鱼梁移入乱云层。
归时月堕汀洲暗,认得妻儿结网灯。
二人还以《茶中杂咏》与《奉和袭美茶具十咏》相互唱和,将日常茶事提升到诗意的境界,为大唐的酬唱传统画上了清雅隽永的句点。
唐代国祚近三百年(618~907),诗人酬唱从初唐的宫廷应制走向盛唐的个性抒发,历经中唐的患难与共,归于晚唐的隐逸情怀。这些诗作如月华流韵,映照着唐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。可谓"相知无远近,万里尚为邻",其相知相寄饱含深情,令人神往:我与你虽然未必常在一起,但我们心意相通,同沐月华。我且愿意追逐那轮皎洁,一直跟随你、照拂你、抚慰你!
这正是:我幸与君生同代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钟国骏写就于池州,
时2025年8月24日。
作者简介:
钟国骏(书香君),安徽池州人,工作于海南。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发起人、组织者和主持人。
他热爱古典文学,潜心研读《诗经》十余年,网络发表《致敬<诗经>之骏注骏译》两百余篇,四十五万字。受邀在晓剑书斋论坛、琼州文化大讲堂、海南省文化馆、海南师范大学、海南中学、文昌中学、多家读书会等场合做《诗经》讲座四十余场。
八年来,他举办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已达175期。
图片来源:网络